文章来源:http://www.guancha.cn/ZhangYongLe/2017_08_07_421743.shtml
在1908年5月所作《補奧游記》中,康有為進一步指出:“夫奧,昔奄德、意、比、荷、瑞,為日耳曼一統共主也。”奧匈帝國領土大于英、德、法,人口僅次于德國與俄國,但宮室精美,工廠繁多,國家經濟實力與意大利相近,當為德、英、美、法之外的強國。然而在漫游奧地利的時候,康有為卻聽到奧地利民眾哀嘆:吾奧將亡矣,分裂矣,命不永矣。一個昔日的大國,何以日落斜陽?【2】這并不是因為奧地利缺乏人才,在康有為看來,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FranzJosefI,1830年8月18日-1916年11月21日)可謂“仁明惠慈”,在位多年,見多識廣,“凡新世進化之序皆目睹之”。奧地利不能對外拓殖,也不是因為其海岸線過短,缺乏漢堡這樣的大海港,因而難以發展海軍。【3】如果奧地利在這兩個方面條件與德國相差不大,那就需要從其他方面去尋找其失敗的原因。中國國內新政的推進,牽引著康有為對奧匈帝國的思考。1908年,清政府開始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地方自治。由此產生的一個爭論,就是究竟在哪個行政層級進行自治。康有為對以省為單位進行自治始終報以懷疑的態度。在他看來,在中國這樣一個民族宗教情況復雜的大國之中,省自治極其容易造成國家的分裂。如果說德國從各邦并立走向中央集權的過程是一種成功經驗,奧匈帝國的憲制,恰恰提供了一個反例。康有為數次游歷奧匈帝國。1908年,當其訪問維也納的時候,正逢奧地利皇帝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即位六十周年大慶。德皇威廉二世親自率領二十五邦王侯,于4月7日到維也納祝賀。奧皇親自前往迎接。康有為觀察當時的場景“千乘萬騎,清道而行,嚴裝盛飾,云屯道旁,體制幾近中國矣……”【4】康有為感嘆,弗朗茨·約瑟夫一世即位于1848年,“乃第三次大革命時,躬當大難”,當時已經八十多歲(實為78歲——作者注),“大地萬國帝王彼最長老矣”。然而國際局勢已經發生極大變化,奧地利已經不再是德意志共主。而德國統一之后,德奧兩國也多年交惡(康有為所述并不準確。普奧戰爭之后,俾斯麥迅速改善與奧地利的關系,以便為接下來的普法戰爭提供良好的國際環境。贏得普法戰爭之后,俾斯麥籌劃了德、俄、奧“三皇同盟”,在在其中德奧關系更為密切),德皇此次來訪,自是有“欲懷奧人”之意。【5】
關鍵字標籤:奧地利旅遊觀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