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由「百度新聞」平台非商業用途取用"http://cul.qq.com/a/20180309/004951.htm"
[摘要]頭發被賦予了如此廣泛豐富的意義,顯然早就游離于其本來的生物屬性。我們的祖先為何放棄了濃密的體毛?眉毛為什麼是眉毛,而不是頭發?人真的會“一夜白頭”嗎?出家人為什麼要剃度?一萬根頭發能吊起多少個成年人?頭發是死細胞,為何會分叉?理發師是外科醫生的祖師爺?先來個暖場問題,以上這些關于頭發的問題,你知道答案嗎?或許你之前很少關注過頭發的問題,但頭發雖小,關系卻大,它不僅與外表密切相關,是審美的密切載體,同時更具有豐富的象征意義頭發,從來不僅僅是頭發。耶魯大學教授庫爾特斯坦恩用30年寫下了一部關于毛發的微型百科全書,《頭發:一部趣味人類史》。書中他通過一段段有趣的故事,從歷史、藝術、文化、社會、工業、科學等角度,講述了毛發這一看似無用的事物,是如何驅動世界運轉、改變人類歷史進程的。頭發,從來不僅僅是頭發本文摘自《北京晚報》假如我們有幸回到中世紀,準確地說是1215年后的歐洲,我們肯定會為這樣的一幕倍感驚訝:理發師居然與外科醫生歸屬同一行業自羅馬天主教在拉特蘭會議裁定“任何從事外科手術的牧師不得擔任都會的高級職位”后,原本由教會承擔了400年的外科和理發工作,不得不“轉移給地方上那些幫人們刮胡子的理發師”,因后者更容易掌握手術刀和剪刀的技巧。不知是否因為理發與項上人頭的聯系過于緊密,歷史上人們對于理發師這一職業極其看重也特別慎重。即便理發師后來與外科醫生實現專業分野,當一名理發師也并不比外科醫生的要求低。在中世紀,理發師要“經過7年的學習”,經過公會全體委員的嚴格考核后才可上崗。如果說中世紀太遠,那么我們不妨把目光投向近百年來一直引領世界潮流的美國。1935年前,在美國要想當一名理發師,進修前“要完成至少八個級別的常規學校教育”,進修期間“要在規定期限里完成1250個學時的學習”。現在看來,這樣做或許有點小題大做,但在當時,更多人相信此乃“頭”等重要。正常人的頭發有10萬根左右。在人體的所有構造中,只有頭發的地位特別與眾不同。頭發具有功能意義,像所有毛發一樣,可以有效保護下面的頭皮乃至大腦;頭發具有裝飾意義,所以人們要經常剪發,而女士們做頭發不僅要耗費大筆金錢,還需要很長時間,但她們仍舊樂此不疲;頭發具有象征意義,什麼樣的發型往往象征什麼樣的身份,清朝時被上升至統治象征的高度,三國時曹操則留下了割發代首的典故。作為一位致力于頭發研究超過30年的科學家,庫爾特斯坦恩從歷史、藝術、文化、社會、工業、科學等角度,勾勒了毛發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扮演的種種角色:從頭發起源的生物演變、令人困擾的毛發疾病,到毛發在人類社交過程中蘊含的政治、社會信息;從理發的歷史到制造、使用假發的種種幕后故事,再到以獲取毛發(皮)為動機,驅動貪婪的商人開辟新航路、改變世界歷史。表面看,頭發似與其他毛發并無二致,但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中,頭發終成為人體表面最大的毛發聚集地。自打人類進入文明史以來,頭發便被人們極為看重,發型也是一變再變。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們逐漸形成了世俗審美標準,總體上趨向于喜歡濃密的毛發。所以,羅馬的凱撒大帝“一直試圖掩蓋令他備受困擾的锃亮腦門兒”,而即便到了20世紀,富可敵國的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50歲時失去所有毛發后也一籌莫展。雖然“他用一個相當蹩腳的假發來掩飾自己的光頭”,但無法遮住的滑稽是,他的“兩鬢、眉弓和眼瞼還是光禿禿的”。大衛洛克菲勒凱撒和洛克菲勒的苦惱并不孤獨。在18世紀的歐洲,由于非常渴望濃密的頭發,戴假發幾乎成為那個時代最大的時尚。羅馬的貴婦們更是離譜,她們“為了確保自己有充足的金黃色假發發源,甚至蓄養金發的奴隸”。在濃密發型審美觀的反面,為達到羞辱目的,早期的非洲販奴者就給奴隸理了光頭,而1945年德國投降后,那些曾與德軍過從甚密的法國女性也被人們理了光頭,目的只有一個,就是極盡羞辱。即便是今天,中外罪犯也有一個共同的標志,那就是閃亮的光頭。當然也有人敢于挑戰傳統審美歧視。在1997年華盛頓夫人國際選美皇后大賽上,過關斬將最終奪魁的卡麗比克利,在霓虹燈前毅然扯掉一頭秀美的假發,勇敢地露出了斑禿的真相。雖然今天生活中也能見到光頭,但人們對于光頭到底是以一種面對先鋒的心態,還是習以為常的普遍性似仍舊值得推敲。其實,審美也不僅僅是審美的問題,在強大的商業助推作用下,洗發露、護發素、假發……圍繞濃密頭發的商業鏈條大大助長了傳統審美,幾乎沒有商業行為是為追求幫人卸掉滿頭秀發。審美具有強烈的時代性。中國近代發型的變化,本身帶有濃郁的“拿來主義”因素。當大辮子成為傳統落后的最大標志物時,剪發的象征意義顯然遠遠大于實質意義。所以,那些死守傳統者寧愿丟掉性命也不肯剪掉老祖宗留下的傳統,雖然數百年前,他們的先輩們曾因不愿蓄發而被砍落無數人頭。民國建立后,政府強制民眾剪辮子頭發不單單是一種審美載體。在作家、詩人和說書人眼中,頭發造型是人物性格的重要表征;在偵探眼中,哪怕一根頭發都可能是破案的蛛絲馬跡;在情人眼中,一縷頭發可以成為愛人在身邊的替代品或者說是相思物;而在軍隊中,頭發長短則可以折射軍紀的嚴明與松弛。頭發被賦予了如此廣泛豐富的意義,顯然早就游離于其本來的生物屬性。頭發的變遷史有時確實源自功能變化,如華盛頓覺得長發作戰不便,所以才有了短發。如同身材矮小的路易十四穿上高跟鞋引領潮流至今,歐洲宮廷歷史上長期對濃密頭發的極盡追捧,客觀上也完成了傳統頭發審美觀的“筑底”。這里也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即斯坦恩發現,歷史上人們發型反復變化,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重復歷史的發型,比如今天有許多人喜歡留長發,這背后到底有什麼更深隱喻頗值回味。頭發,從來不僅僅是頭發。《頭發:一部趣味人類史》著者:[美]庫爾特斯坦恩譯者:劉新本書是一部關于毛發的趣味文化史,行文輕松有趣,信息量龐大。它以頭發為切入點,通過一段段有趣的故事,從歷史、藝術、文化、社會、工業、科學等角度,勾勒了毛發在人類歷史進程中扮演的種種角色:從頭發起源的生物演變、令人困擾的毛發疾病,到毛發在人類社交過程中蘊含的豐富的政治、社會信息;從理發的歷史到制造、使用假發的種種幕后故事,再到以獲取毛發(皮)為動機,驅動貪婪的商人開辟新航路、改變世界歷史。免責聲明: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正文已結束,您可以按alt+4進行評論
關鍵字標籤:科技假髮費用-頂豐科技
|